记者:近一个时期以来,“新经济”一词频频见诸于报端,但对“新经济”一词的概念界定尚不尽一致,对美国新经济发展动因分析也不能令人信服。据我所知,这半年来,你对美国新经济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我想就几个读者关心的话题和你聊聊。可以的话,是不是先从何谓新经济谈起?
张其佐:“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大家知道,在传统经济学中,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就业充分、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很难同时实现的。几乎所有的经典模式都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而工资提高又会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率上升。因此,以往的美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把2.5%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和6%的年失业率作为美国经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并作为宏观调控的临界点。但这几年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已超出传统经济理论的解释。因为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走出衰退以来,经济至今保持了长达110个月的持续增长势态,经济扩张周期明显延长,而收缩期在明显缩短,经济增长在去年GDP增长4.2%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又达到5.4%的高水平。在过去的几年里,经济在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都控制在较低水平,呈现出近几十年少有的“一高三低”的理想状态。尽管美国经济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未来的走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是国内外不少经济学家仍把美国的这种经济状况称为“新经济”。
记者:谈到新经济的深层动因,许多人认为是美国的信息产业高度发达所致。我觉得这种分析似乎太简单了,不足以服人。
张其佐:应该看到,自克林顿上台以来,美国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从而使信息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是无疑的,但并不能说它是新经济的根本动力。我认为,以信息革命为先导的整个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才是美国新经济的根本动力。
记者: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你谈到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以信息革命为先导,能否具体解释一下?
张其佐:事实上,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起源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当时石油危机的发生对汽车、钢铁经济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当时的调整与信息产业基本无关。有意思的是,当时美国最初用来与前苏联进行冷战的星球大战计划,后来竟成了新的信息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强化了政府对信息化等高科技领域的干预和决策,克林顿成立了由总统任主任的国家科技委员会,直接参与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协调,力主将科技工作的重点从军用转向民用,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到1994年美国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第一次超过其对厂房设备的投资时,则已表明美国已从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知识社会的历史性的跨越式转变。也正因为信息革命所带来成功的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和制度创新,美国的市场机制比以往更加灵活。这种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才创造了美国90年代的经济繁荣。可以说,信息革命使美国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为美国在低通胀、低失业率下的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根本动力,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至少推迟了衰退到来的时间。
记者: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革命的确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活力。但这似乎仅就美国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而言。如果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观察美国的新经济,是不是与以往的经济调整还有别的不同?
张其佐:是的。美国经济的发展还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在世界范围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融合过程,也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按市场经济原则配置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讲,全球化过程的实质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或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90年代,美国的产品、服务和资本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化大生产,正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国界流动,各种资源的利用也大大超越国界。美国在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推动下,以全球化为特点的资源配置取向正日益明显,由此实现了美国经济从内需主导型向外需主导型的转变。
记者:能否更具体地说一说美国通过哪些具体途径使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达到更合理的配置?
张其佐:首先,美国实施了出口战略性贸易政策。美国政府贸易政策的一个理论基础是:“管理贸易理论”,即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扩大出口,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美国政府以此为依据把开拓国外市场置于对外战略的优先地位,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为此,美国政府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重大调整:一是对外贸易由多年实行的“多边主义”和“双边主义”调整为开放的地区主义;二是从控制进口调整为扩大出口,大力推动出口战略;三是把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定在新兴起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四是积极推动现有的多边、双边或国际性贸易协议,全面降低关税。由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通过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向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发展。
其次,巨额的贸易逆差和外资弥补储蓄与投资缺口,使美国能够进口廉价的商品和资产。美国经济对进口和对外投资的依赖度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10%增加到1999年的16%还强。1998年和1999年美国贸易逆差高达2—3千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创80年代中期以来的历史高峰,成为当今世界贸易逆差最大、资本净流入最多的国家。按照发展经济学中的两缺口模型理论,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较严重的资金短缺,进出口逆差需要外资的流入来加以弥补。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遵循这一理论,经常项目以及经常项目中的贸易收支均为逆差,逆差通过资本项目的顺差来平衡。然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却有着与发展中国家基本相似的国际收支结构,并且由于美元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使美国可以长期维持这种国际收支结构。美国贸易逆差的性质与80年代不同,不是竞争力削弱的结果,而是经济强劲、国内需求十分旺盛导致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增长的结果。把这种贸易逆差转化为国内投资对美国并不是坏事。事实上,近期美联储已几次加息,已使美元升值,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有增无减,美国股市和美国整个经济的竞争力仍在不断提高。
再次,美国大力发展跨国公司,使之成为美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载体。美国跨国公司经营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之间在生产和经营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跨国经营还扩大了美国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现了成本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记者:为什么美国经济能够在90年代以来持续走强?你前面谈到,既有信息革命的原因,也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这两个因素对于世界发达国家也几乎具有同等的作用和机遇,为什么唯独美国形成了新经济?
张其佐:这就要从理论及其体制和政策的层面去探寻。我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克林顿经济学理论”及其适应性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就是克林顿上台后,围绕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联邦赤字增长失控,政府债台高筑,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企业竞争力削弱等一系列需要解决和改善的经济问题,广泛采纳和吸取了包括传统和现代的各种经济学派理论,逐渐形成了克林顿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
记者:能否更具体地说一说,你所说的“克林顿经济学“及其经济政策是什么?
张其佐:在我看来,“克林顿经济学”及其经济政策主要有如下内容:其一,在财政政策上推行“平衡财政”。其重点放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增收节支的两个方面,并采取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其二,在货币政策上推行“中性金融”。克林顿执政的近几年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宏观政策目标由80年代的仅仅控制通货膨胀发展到90年代的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同时兼顾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失业率上升两大目标;放弃了以货币主义学派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作为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改以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将短期和长期利率结合起来,实施“抑短放长”的利率政策,并以“中性”货币政策来确定实际利率水平。实践证明,时至今日“中性货币”政策的成功运用为美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其三,克林顿十分重视信息化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对美国经济未来成长的显著作用,政策重心强调从抓供应入手,用科技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这显然又是受新经济学派的“新增长源泉”理论的深刻影响。按照“新增长源泉”理论,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导致网络经济,信息化经济是报酬递增和具有知识外溢效应的经济,由此可以导致经济结构的提升并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其四,克林顿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政策,放弃了传统凯恩斯经济学的封闭政策,更多地考虑了国外市场的因素,以全球化为特点的资源配置取向正日益明显。
记者:从克林顿所提出的这些主张和实施的经济政策大体能够看出克林顿经济学的主旨确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张其佐:是这样。我认为,克林顿经济学的主旨就是:以维持充分就业、保持长期经济增长、削减财政赤字和减少国际收支逆差为政策目标,实行既要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又充分重视市场作用的折衷主义路线。具体内容包括:(1)在短期内采取能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措施;(2)从长期看则强调科技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重视社会贫富分化,主张大幅度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以使美国经济建立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之上。其基本要义就是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由此看来,从理论上讲,克林顿经济学其实是一个将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及其新经济学派(包括长期增长学派、商业周期学派和新增长源泉学派)这三大经济思潮的理论与政策主张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新综合”和“折衷”。
记者:目前人们对美国新经济的看法不尽一致,甚至有人认为说美国出现了新经济还为时过早。在此情况下,我们研究美国新经济有什么必要?
张其佐:尽管人们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有不同看法,同时也承认由于美国经济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对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也不能贸然下结论,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美国在经历了1990—1991年短暂的经济危机后,已步入了长达9年之多的持续经济增长,并呈现出典型的“一稳三低”的特征。所以,不管人们以何种眼光去看待美国新经济,其经济繁荣背后的主客观原因和经验,即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克林顿经济学理论”及其政策创新,都将对世界和我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有些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